相关阅读

相关阅读

副标题

AI 浪潮下的知识产权风云:2025 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洞察

发表时间:2025-05-05 05:42来源:IntelMining

人工智能(AI)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 “膨胀”,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彻底改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。而在 AI 掀起的这场变革风暴中,知识产权宛如一座坚固的 “科技堡垒”,为创新保驾护航,其发展态势备受瞩目。赛迪研究院最近新鲜出炉的《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研究报告(2025 年)》,就像一份神奇的 “未来指南”,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 AI 知识产权领域的当下格局与未来走向。

请在底部附件处下载报告

2025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研究报告.pdf


AI 终端应用:百花齐放,专利布局各显神通

2024 年堪称智能手机市场的 “逆袭之年”!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一路 “狂飙”,达到 12.4 亿部,同比增长 6.4%,成功甩掉了连续两年下滑的 “阴霾”。而在中国,2025 年智能手机市场也蓄势待发,预计出货量将达到 2.89 亿部,同比增长 1.6%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AI 技术如同一位神奇的 “魔法师”,轻轻一挥手中的 “魔杖”,就让智能手机焕发出全新的魅力,成为各大厂商激烈角逐的 “主战场”。与此同时,AI 在 PC 领域也大显身手。2024 年第四季度,全球 AI PC 出货量占比达到整个 PC 市场的 23%,环比增长 18%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 AI 为 PC 厂商带来的无限可能,从智能高效的办公体验到创意无限的设计创作,AI PC 就像一位贴心的 “智能伙伴”,满足着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。

可穿戴设备领域同样因为 AI 技术的加入而变得 “热闹非凡”。2024 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像坐了火箭一样,突破 200 万,同比暴增 210%!Meta Ray - Ban 智能眼镜凭借先发优势,稳稳占据 60% 的市场份额,赚足了眼球。而国内的小度 AI 眼镜、闪极科技和雷鸟创新旗下的 AI 眼镜等新品也不甘示弱,纷纷 “闪亮登场”,展现出独特的魅力。小米、三星、字节跳动等行业巨头也在一旁 “摩拳擦掌”,准备入局,让智能眼镜市场呈现出一场激烈的 “百镜大战”。

在这场 AI 终端应用的 “狂欢派对” 中,企业的专利布局可是决定胜负的 “秘密武器”。百度的小度 AI 眼镜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 “贴心助手”,依靠语音交互和智能眼镜移动状态分析用户意图的相关专利(CN116300092B),为用户带来了便捷又智能的体验;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的 Deepseek(CN118246542A)则像一位 “智慧工匠”,通过创新的数据集切分技术,巧妙地减少了对存储和通信资源的消耗,大大提升了 AI 在 PC 和手机端的运行效率。还有文心一言、豆包等知名 AI 产品,凭借一系列专利在人机交互、图像处理等领域筑起了坚不可摧的 “技术城墙”。

专利申请趋势:从快速增长迈向理性布局

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,它的专利申请趋势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 “成长小说”。2005 - 2011 年,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 “萌芽期”,主要在机器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领域默默扎根,年均专利增长率约为 10%。那时候,它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小幼苗,努力地吸收着知识的 “养分”。到了 2012 - 2020 年,随着深度学习、计算机视觉、语音识别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人工智能迎来了 “黄金发展期”。专利申请量如同开了挂一般,从 3 万件一路飙升到 20 万件,年均增长率超过 20%,有效专利占比也从 32.81% 稳步增长至 52.08%。这就好比小幼苗逐渐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,不仅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,商业价值和技术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。

2022 年,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到了一个 “巅峰时刻”,随后开始慢慢回落。但这可不是 AI 技术发展的 “刹车信号”,恰恰相反,这表明 AI 正步入商业化落地的 “新阶段”。企业和科研机构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爆发后,变得更加 “理智”,不再只追求专利的数量,而是更加注重专利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,开启了理性布局的新篇章。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,中美日韩欧五大经济体就像五个 “超级主角”,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 95%,构成了 AI 技术发展的核心 “创新圈”。其中,中国以 66% 的全球占比一马当先,成为当之无愧的 “领跑者”,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。

专利布局技术分支:全球与中国的同与不同

在人工智能专利布局的技术分支领域,全球和中国就像两个既有默契又各有特色的 “伙伴”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电数据处理、计算模型系统以及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(G06F、G06N、G06T 小类)等方面,这就像是大家都瞄准了人工智能硬件以及基础数据处理这个 “宝藏矿山”,纷纷挖掘其中的价值。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同样对电数据处理 “情有独钟”,但在识别或理解图像或视频(G06F、G06V、G06T 小类)领域,中国更是展现出独特的优势,占比格外突出。这就好比中国在这个领域找到了一块 “专属福地”,大力发展创新。无论是安防监控中精准的人脸识别,还是短视频平台高效的视频内容审核,图像和视频识别技术都发挥着关键作用。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的专利布局,就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 “助推剂”。

专利申请人:企业高校携手,产学研协同创新

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 “荣誉榜单” 前 10 名中,中国申请人占据了 5 个重要席位,腾讯、百度、华为、平安科技和浙大赫然在列。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,是中国企业和高校在 AI 领域多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巨额研发投入。腾讯科技、百度、华为、平安科技的专利申请量纷纷超过万件,彰显出企业在技术攻坚方面的雄厚实力,就像一支支勇往直前的 “先锋队”,不断突破技术的 “难关”。而高校在学术创新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比如浙江大学等高校,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探索,就像一座座知识的 “灯塔”,为产业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
近年来,我国科研院所之间、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 “井喷式” 增长。2019 年联合专利申请突破 1000 件,2021 年超过 2000 件,到了 2023 年更是达到 3000 余件。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趋势,就像一场 “优势互补的接力赛”。企业借助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,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,高校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,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。

以芯粒(Chiplet)技术为例,我国科研院所在这个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一路 “高歌猛进”,2023 年增长率更是飙升至 80%。中科院微电子所、之江实验室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芯粒技术专利,不仅吸引了英特尔、IBM、海力士、三星电子等国外企业的目光,也受到台积电、华为、中芯国际、华进半导体等国内企业的关注。这表明我国科研院所的芯粒技术专利在国际上已经崭露头角,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芯粒产业链的协同发展。

生成式人工智能:中国的优势与挑战并存

在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AI)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 “魔法世界” 里,中国展现出了超强的实力。自 2017 年以来,中国以 3.8 万件的专利申请量独占鳌头,位居全球首位,是美国的 6 倍之多!在 GenAI 主流模型专利总量排名中,腾讯、平安、百度组成的 “中国军团” 霸气占据前三甲,全球前 20 名中,中国企业更是占据 12 席。从 GenAI 数据处理类型的专利状况来看,在文本 / 语音专利量前 10 名公司中,中企有 5 家;图像 / 视频专利量前 10 名的公司里,中企有 4 家。在软件应用领域的专利前 10 名中,中国公司也有 6 家上榜。

不过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虽然中国在 GenAI 专利数量上优势明显,但在技术质量和创新深度方面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部分核心技术和高端算法仍然依赖国外,在专利的国际布局和保护方面,也需要进一步加强。就像攀登一座高峰,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高度,但前方还有更陡峭的山坡等待我们去征服。面对这些挑战,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需要加大研发投入,加强基础研究,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GenAI 技术和产品。

未来展望:强化协同创新,培育应用场景

《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研究报告(2025 年)》为我们全方位呈现了人工智能知识产权领域的现状。中国在 AI 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,但在技术创新、专利布局和协同发展等方面,仍有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要走。

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继续向前发展,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势在必行。搭建 “定向需求对接平台”,就像是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架起了一座 “沟通桥梁”,让企业的产业化技术痛点与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够精准对接。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 AI 关键技术试验环境,能加速实验室成果的适配与规模化验证,大大缩短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,让创新成果更快地走进人们的生活。

创新高校专利许可模式也是提升 AI 知识产权价值的关键一招。试点 “专利 + 解决方案” 捆绑授权模式,把科研院所的先进专利成果与工具链、测试方案打包在一起,为中小企业提供 “一站式” 的 “交钥匙” 技术包,这无疑为中小企业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门槛,让它们也能在 AI 的赛道上 “一展身手”。设立 AI 产业链关键技术专利孵化机制,支持高校团队以专利入股方式参与企业商业化项目,有助于推动专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,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价值。

此外,培育本土应用标杆场景能够为 AI 技术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针对国内企业在自动驾驶、具身机器人、先进计算等领域的技术需求,筛选科研院所的核心专利,联合打造行业级解决方案,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案例。这不仅能引导企业优先采用国产芯片及基础软件技术,还能形成市场需求驱动的正向循环,让 AI 产业发展得更加蓬勃。

在人工智能这场没有硝烟的知识产权战场上,中国已经站在了前列,但竞争依旧激烈。只有不断创新、加强协同、积极布局,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,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中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的未来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!


首页          社群交流          关于我们
登录
登录
其他账号登录: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