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煤协印发《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》发表时间:2023-10-21 07:30来源: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附件 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露天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加快推动露天煤矿高质量建设,是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,是促进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为进一步推动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,加快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,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,现结合行业实际,提出如下指导意见。 一、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近年来,广大露天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,开发布局持续优化,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,在安全智能开采、清洁高效利用、生态环境治理、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在煤炭增产保供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。 (一)取得的成效 煤炭生产供应能力不断增强。近年来,我国相继新建和核增了一大批资源禀赋条件适宜,能够实现安全高效开采、生态环境友好.适宜清洁高效利用、具有经济竞争力的露天煤矿,呈现出数量少能力大、开发集中度高等特点。截至 2022 年底,全国共有露天煤矿 350余处,约占全国煤矿数量的 8.5%; 2022 年,完成产量 10.57 亿吨,占全国总产量的 23.18%,较 2013 年提升11.77 个百分点:产能 11.62亿吨,分布在内蒙古、新疆、山西、云南、陕西、黑龙江、辽宁吉林、宁夏、贵州、广西等 11 个省区。 开发布局持续优化,生产效率稳步提升。露天煤矿的快速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。目前,露天煤矿平均产能约为 325 万 t/a,120 万吨/年及以上大型露天煤矿超过 170 处,千万吨级露天煤矿超过 30 处。内蒙古、新疆两地的露天煤矿合计产能占全国露天煤矿的比重达到 85%以上。2022 年度命名的 101 处安全高效露天煤矿,平均产能 651.78 万t/a,平均原煤工效 51.854t/工平均综合单产27.158 万t/(个·月),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%.平均资源回收率 95%以上。 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。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。斗容 75m单斗挖掘机、载重 400 吨级的自卸卡车、45m推土机最大小时能力为 12000t/h 的带式输送机、120t 纯电动宽体自卸矿车等关键装备及核心部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。开采工艺正由单斗 -卡车间断工艺向半连续、连续和综合开采工艺方向发展。企业安全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,2022 年度命名的 101 处安全高效露天煤矿全部实现安全生产“零死亡”。 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。露天煤矿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创造了黄土高原区、高寒高原区、荒漠戈壁区、草原区等不同类型的露天煤矿生态治理模式,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、不同气候特点的矿区生态重建理论和实践样板,矿区循环经济稳步发展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,原煤入选率、土地复垦率、矿井水煤研石等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,以准能、平朔、伊敏、木里等为代表的露天矿区生态治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。 绿色智能开采加速推进。露天煤矿加快绿色开采,以倾斜巨厚煤层强化内排开采、相邻露天矿边帮压煤协调开采、边帮煤安全高效绿色回收、近水平煤层复杂地质构造强化内排、绿色地质综合勘查等为代表的技术得到创新应用,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智能化建设加快,以 5G+多网络融合、大数据采集与分析、智能综合管控平台、边坡监测、三维地质模型构建、人员车辆安全监控、破碎站智能控制、带式输送机智能巡检、无人驾驶、智能运输、智能穿爆、智能装车、智能选煤厂、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等为代表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。 (二)主要问题 生产力发展不均衡。一是生产布局不均衡。120 万吨以下中小型露天煤矿数量占比仍高达 50%;二是设计能力不均衡。部分露天矿配套工程的设计规范相对滞后,开采后期及闭坑后的相关标准规范有待完善;三是装备水平不均衡。电铲、自移式破碎机、轮斗、吊斗铲等部分装备及其零配件还依赖进口,边坡监测及安全监控技术装备还有待加强;四是开采工艺不均衡。约 2/3 的矿仍采用单斗一卡车的传统间断工艺,普适性的安全高效综合新工艺还有待突破。 建设难度增加。一是服务年限缩短。一些露天矿近年来高强度开采后,服务年限显著缩短,资源枯竭、接续紧张、灾害突出等问题日趋突出:二是采深增加。目前在产露天矿平均开采深度近 200米,随着开采推进,部分矿后期建设难度日趋增加;三是生产规模大,占地面积广。据初步统计,全国露天矿平均占地面积约 18k㎡,千万吨级露天矿占地都在 50k㎡左右,生态治理难度普遍较大。 安全基础依然薄弱。一是安全发展理念仍不牢固,安全管理仍较粗放;二是安全生产压力依然较大,部分地区复杂赋存条件与多重灾害并存,安全风险点多面广,一些矿对闭坑后的生产和环境灾害风险缺乏系统设计规划;三是矿工职业健康保护需加强,粉尘治理和职业病防治还未引起足够重视,一些技术难题尚未完全解决。 科技支撑作用仍然不足。一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,科研经费投入相对短缺,科研成果转化率低,创新水平较低;二是核心技术创新有待突破。深部开采、露井联采、智能开采、绿色低碳转型安全风险和灾害预警等重大问题研究还不够,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待提升;三是高端装备、智能化装备依然产能不足,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寿命还有待提升。 生态治理水平有待加强。我国露天开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、新疆、云南、山西等四省 (区),其产能占到全国露天煤矿的 97%以上许多露天矿位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,但部分矿区的生态环保的规划制定、制度落实和责任压实还不到位,生态治理投入还不足,多为排土场和工业场地的“小开荒”,部分矿区复垦绿化率不足 10%,把生态复垦简单等同于复耕,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设计。 征地用地难矛盾突出。我国现行用地指导政策与露天煤矿发展速度不同步,建设用地指标不足,加之办理草原、林地、土地报批手续繁杂、土地征收难、时间跨度大、审批时间长等因素限制,部分煤矿出现无地可用被迫停产的情况。有的煤矿临时生产用地在手续办理过程中开始使用,由于用地手续办结慢、用地期限短等问题,出现未批先占、未供即用等违法用地问题。 人才瓶颈愈加显现。人才瓶颈已成为制约露天煤矿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。露天煤矿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问题突出,人才素质不高与结构性失衡交织,一线职工招工难与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并存,职工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不够系统科学。露天煤矿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,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旺、要求更高,人才瓶颈将进一步放大。 (三)面临形势 未来一段时期内,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,对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、支撑新能源发展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。露天煤矿作为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落实“双碳”目标和碳排放双控任务的要求下,要进一步发挥好能源安全供应的“压舱石”和“稳定器”作用,助力煤炭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。 生态环保约束日趋强化。露天煤矿主要集中在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内蒙古、新疆、山西等核心产区,落实生态保护红线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。 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加快。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碳排放双控管理日趋严格,倒逼露天煤矿加速绿色低碳转型,要通过加强绿色开发、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污降碳实现绿色发展。 智能化发展步入快车道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, 在现有智能化技术装备和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,数字经济将全面助力露天煤矿进入智能化发展快车道。 安全发展进入新阶段。随着露天煤矿的深度开发,开采条件将日趋复杂,生产过程中滑坡、崩塌、运输等各类安全问题以及水气土污染、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风险治理难度将加大。 二、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(一)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坚持能源安全新战略,以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统筹煤炭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保障,全力构建全周期、全链条、全过程、全要素相互协同的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新体系。 (二)基本原则 规模适度,科学开发。科学适度开发露天煤炭资源,统筹资源禀赋、市场需求、输送通道、环境容量等要素条件,总体谋划、科学有序地建设现代化露天煤矿,确保煤炭供给体系质量,努力做到资源获取与回归自然相统一、珍惜资源和尊重自然相统一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。 深化改革,创新发展。着力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,大力推动技术、管理、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,加快智能化露天煤矿建设,切实将企业发展同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,将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同保护好生态环境相结合,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同提高职工收入及当地群众的收入增长相结合,形成一种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局面。 底线思维,安全发展。统筹发展与安全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,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健全安全管理制度,保障安全生产投入,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,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,在支撑保障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。 清洁低碳,绿色发展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统筹提升煤炭开发、加工、利用等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水平,提高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,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煤炭共伴生资源利用,推动复垦土地新能源建设及绿色产业发展,促进生态文明矿区建设。 以人为本,保障民生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立足露天煤矿客观实际,充分考虑各地区各企业发展水平、资源条件和要素禀赋差异,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,让职工共享企业改革阪公酱堪搬百舵待打峻成果。 (三)主要目标
三、主要任务 (一)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。依据煤炭资源禀赋、市场区位、环境容量等因素优化露天煤矿建设布局,统筹考虑国家矿区布局规划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相关产业发展布局与露天煤矿建设的衔接,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。开展大型露天矿区生产潜力研究探索建立煤矿弹性生产机制,增强煤炭供给弹性。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。加快露天煤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提升优质先进产能比重。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,聚焦煤电、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领域,深度推动煤炭产业强链、补链、延链。鼓励露天煤矿企业主体加强合资合作或兼并重组,继续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,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。 (二)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开展露天开采设计理论、开采工艺研究,研究推广无废开采、保水开采、端帮开采、露井联采、深部开采、边采边复等技术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研究,提升露天煤矿全链条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“三化协同”水平。加强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,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,开展煤基新材料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、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科技攻关。 加强科技研发投入。建立稳定、合理的科研投入渠道,加强相关科技计划 (专项、基金)的统筹,着力推进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装备、新材料的协同研发,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,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。 加快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。推进煤矿和产学研单位开展重大灾害治理技术合作,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,开展露天煤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遽选,推动先进技术装备科研成果转化应用,积极建立科技转化对接长效机制。大力发展露天智能装备,加强关键核心装备及零部件联合攻关,探索大型成套化装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。 (三)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,严格落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,健全完善双重预防体系,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着力加强职业健康保护。深化安全教育培训,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,推进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持续提升。 深化煤矿重大灾害防治。加强监测预警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防范化解生产过程中滑坡、崩塌等各类安全问题以及土地破坏、水体污染、大气污染、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风险。强化开采全过程安全生产和闭坑后期的风险管控,加强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治理,切实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。 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。坚持“管理、装备、素质、系统”四并重,优化煤矿生产布局,实现安全管理智能高效、监测预警动态精准、辅助决策智慧科学,加强企业信息化、数字化安全管控能力,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。 (四)加快智能化建设 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建设。分级分类推进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,加强露天矿业务系统整体融合,深入推动大中型露天煤矿智能边坡监测、破碎站智能控制、带式输送机智能巡检、无人驾驶、智能运输、智能穿爆、智能装车、智能选煤厂、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等全流程的智能化场景研发应用。加强地质条件复杂露天煤矿的智能化建设,加快生产运输、机电控制、灾害预警等智能化开发。 发挥示范煤矿引领带动作用。开展露天矿建设先进技术交流学习推广国内外露天矿山先进经验,实行分地区分企业指导,建设一批 100 人以下智能化露天煤矿,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示范露天煤矿,凝练行业发展新业态、新模式,推动露天煤矿均衡发展。 (五)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。加强“采剥、运输、排弃、复垦”一体化科学优化设计,完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,从规划设计、开发利用、闭坑转型等全生命周期系统抓好生态治理,重点抓好生态脆弱区和黄河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。加强低碳管理,坚持矿区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修复和系统治理,打造生态产业,开发生态产品,创造生态效益,提升矿区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。 加快清洁高效利用。推动煤炭洗选加工和分级分质梯级利用,切实提高煤炭质量和洗选加工水平,精准供应符合市场需求、品质稳定的产品。加强商品煤全过程质量跟踪检测与管理,加强煤炭利用与转化效率研究,积极建设现代化露天煤矿循环产业园区。 推进节能减污降碳。推进露天矿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,推进绿色矿山建设。健全矿区节能减污降碳标准体系,鼓励开展余热、余压、节水、节电等综合利用节能项目。加大对生产生活区的绿色改造,探索建立用能预算管理机制,科学合理开展节能减污降碳,实现矿区节能全覆盖。 四、保障措施 (一)组织领导。强化对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,进一步健全完善世界一流露天煤矿建设标准,引导产学研用单位对露天煤矿建设指标进行动态评价考核和调整。结合煤炭工业发展实际,围绕结构调整、产业规划、政策标准、科技创新等重点方向制定露天煤矿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。 (二)政策支持。大力推进和科学引导露天煤矿建设,积极研究并争取露天煤矿在智能化建设、复杂条件安全高效开发、矿山生态修复、绿色开采技术应用、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享受税费优惠、财政补贴、贷款、专项资金以及项目示范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。健全完善露天煤矿用地政策支持,加强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、林草等部门协同,完善相关体制机制,出台相关政策,及时协调解决土地、草原指标等难题。 (三)平台支撑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、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,构建露天煤矿建设的技术经验交流平台,开展重大问题研究,组织制定行业标准,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。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智能化科研平台建设,促进露天煤矿实现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迭代升级。 (四)人才保障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,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标准,加强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及团队建设。抓好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,创新教育培训模式,倡导以煤炭企业、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,建立露天煤矿职工全员教育培训体系,充分调动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切实统筹好露天矿区生产、生活与生态融合发展。
|